Friday, October 28, 2011

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

想讀這本書已有一段日子,當初在Ferry Building的書店看到,就覺得人腦如何處理音樂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題材,不過之後一直沒有去找來看,直至兩個月前到圖書館才借下來。一讀就讀了兩個月,畢竟該書性質上接近普及科學讀物多於消閒小品,不是太容易消化。作者Dan Levitin的背景也值得一提,現時他是在大學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教授,以前他卻是一位音樂人兼錄音師!
本書前半部主要介紹音樂理論及其物理性質,後半部才是「戲肉」。首先,學玩音樂究竟先天(遺傳)影響有多大?其實本書也沒有肯定的答案,簡單來說是有;但後天亦當然重要,據研究要成為專家,一萬小時的練習少不了。這個一萬小時法則不只限於音樂,其他範疇如象棋也適用。俗語有云: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;可見中國人一向就有這個看法。
作者又提到,學音樂需要腦神經作出新的連接,在廿歲左右這個過程會大幅轉緩。音樂討論區常常有人發帖問成年人能否由零開始學音樂,很少回覆會大潑冷水,不過發帖人總要有心理準備學得慢及難學得好吧。幸好這幾代受過現代教育的人,多多少少在學校上過幾年音樂科,總不至於由零開始。
最後一章是全書高潮:探討玩音樂的能力在遺傳優勢的關係,即是影響音樂玩得好的基因是否較大機會被遺傳。再換一個角度看,就是音樂玩得好會否幫助吸引異性與之交配,你說這個是不是很重要?記得友人「神醫」曾撰文介紹美女的遺傳學理論,指出男人之所以熱切追求具備某些特徵的女性(即公認的美女),全因為那些特徵(例如對稱的面孔,豐滿的臀部)顯示該女性身體健康,繁殖下一代的能力强,因此是「播種」的理想對象!這本書的作者認為女性喜歡玩音樂的男性也是類似,除了引用達爾文支持的見解,也列出多個原因:自古以來音樂和舞蹈有密切關係,同樣需要節奏感强,而古人的舞步往往反映狩獵等求存技能的動作。至於較為近代的情況,是玩音樂屬有閒(錢及時間)階級的玩意,當然亦是女性「接種」的理想對象。我想補充一點個人見解:古人玩音樂往往自製樂器,亦突顯靈活的頭腦及雙手。該書還引用以下研究:給在排卵期(易受孕)的女性選擇以下兩種男士之一:音樂能力高但由於運氣差而貧窮者,及音樂能力低但由於運氣好而富有者;她們傾向前者,和在排卵期以外明顯不同。這個夠說服力吧!

No comments: